发展的智慧论坛:设计教育的全球化与本土化

来源:非常设计师网 阅读:(17836)评论:(0) 收藏:(0)
“发展的智慧”作为以设计为核心与全球经济、文化相链接的系列项目,试图借助设计人的智慧,以开放的心态将设计的思维拓展到更宽泛的领域,引发更广泛的关注与支持。
  3月1日,第7届“为坐而设计”大奖赛暨国际设计院校作品展在中央美术学院隆重开幕。3月2日,本次活动的主题论坛“发展的智慧”国际设计教育,也在中央美术学院同期举行。“发展的智慧”作为以设计为核心与全球经济、文化相链接的系列项目,试图借助设计人的智慧,以开放的心态将设计的思维拓展到更宽泛的领域,引发更广泛的关注与支持。本次论坛以此为基础,邀请国内外知名设计师及学者,围绕《设计教育的全球化与本土化发展思考》《传统手工艺与当代设计关系的思考》《多元化设计教育及其成果转化的思考》等相关议题展开讨论。非常设计师网进行了全程报道,以下是论坛内容精摘。
  【主题】:发展的智慧——设计教育的全球化与本土化   【时间】:2016年3月2日星期三   【地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参加论坛的到场嘉宾有: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先生   英国皇家学院副院长Naren Barfield先生   日本东京大学副院长三田村有纯先生   波兰丹斯克校长Halina Kosciukiewicz女士   丹麦科灵设计学院系主任Peter William Barker
主持人江黎
  主持人:现在我们请今天做主题发表的嘉宾做一个互动对话。如果同学当中,哪位有对台上这五嘉宾,包括我们的范院长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请他们来回答。   提问1:各位老师好,我有一个问题请教三田村有纯先生。首先感谢您的演讲,在现在全球化的环境当中日本设计是受到各国的尊重和喜爱的。据我所知在19世纪60年代的时候,日本有一段全民细化的过程,对日本艺术进行了全面系统化革新和保留。那么现在中国正在一个快速现代化的进程当中,请问在保留传统艺术并发扬传统艺术方面,我们有哪些可以向日本学习的?日本在保留和发扬传统艺术中,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的?谢谢!   三田村有纯:感谢你的提问,日本很早就向西方学习美学、感性这样一个国家。我们在产业学到了很多的设计,但是有点做过了,这个现状是有点做过了。现在我们的大学,我所在的大学把它作为教育的一个重点来看,我们想日本的文化原点是什么?我们希望大家能够思考这个问题。   而且不仅是在日本,还要讲一点更重要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如何能够保护好地球?以这样的观点思考,今天我们一直探讨的是全球化以及本土化,这是我们今天的课题。的确日本越来越在传统的文化、技术方面,应该说再一次会被社会所评价,而且现在这个潮流越来越明显,我们东京艺术大学,正在为这个潮流的核心付出我们的努力。
论坛现场
  主持人:三田村有纯老师讲的这个问题,也是目前我们中央美术学院包括我们这个学科所重点考虑的一些问题,就是本土化的怎么面向自己的祖先的一些文化、一些智慧去学习。谢谢三田村有纯先生!   范迪安:三田村有纯先生的中文已经越来越好了,这位同学提的问题也是值得我们思考。在一个具有很独特的,甚至在很长时间相对封闭传统的基础上,来发展一种被称之为现代设计的艺术。这当然一方面有优势,因为你本土的资源很丰富,本身就非常独特。但是另外一个方面也有一个问题,就是你这个本土资源,从农耕社会封建时代的社会形态中成长起来的。一种设计的形态它的原初的环境是什么样的?这值得我们考虑。所以当把一种传统的形态,运用于当代设计的时候,如何能够思考这个问题。   所以我觉得日本的设计,可以说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设计,特别是日本经济大步起飞70年代的设计,确实是在动亚洲这些国家里走到了前列。我相信他们现在也的确遇到问题,那么多资源的运用如何和这个时代创新结合起来?   我讲这个话是有另外一个期待,我们都知道东京奥运会很快就要到来了,任何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城市举办奥运会,都是这个国家特别是这个城市在设计上大大飞跃的一个契机。北京的奥运会我们有了像鸟巢、水立方这些重要的建筑。也包括对城市的一种新的规划,由此还带来整个奥运会的譬如说开闭幕式的表演、场馆的环境、所有平面的标识,乃至于街区整治,甚至包括具体到运动员的服装等等,所以奥运会同样是一次被称之为设计的大会。   东京奥运会必然会使他们来思考这些问题,我也特别希望因为我们中日之间是近邻,多在这方面能够做一些交流。
范迪安
  提问2:我想问一个具体一点的问题,想问一下Naren Barfield老师,您刚才在演讲中放了很多你们学校设置的课程和一些具体的学生作品。你们学校在本科或者研究生阶段和博士阶段,在于课程设计上面有什么不同?在信息化和国际化的前提下,你们学校在这三个阶段注重不同的特点是什么?如何区分三类学生之间的差别?   Naren Barfield:非常感谢你的问题,首先我们是没有本科的,我们这个学校就是只有研究生和博士生。你问到了他的区别,那么首先硕士是必须要有教学的,就是说学生必须来上课同时做一些项目,通常做项目的时候,我们会有教授还有很多其他的学生,他们组成一个团队。   之前我给大家看到了在短片当中,我们可能会把一个设计拆掉,之后再通过老师和学生共同协作,把它再组装起来。所以在硕士的第一年的时候,我们会通过很多的项目,来让学生更好的去了解文化,去更好的做一些辩证性的思考。之后我们会让学生做一些研究性的课题,到第二年硕士的时候,我们会让学生分组来做更多的项目,最后他们将会做一个毕业设计。   到了博士的时候和硕士是不一样了,因为在博士的时候一般来说是做个人的研究,他会有一个博士生导师来带这个博士生。通常情况我们会看这个学生在某些知识上面有一些短缺,比如说他设计上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这个学生就需要在这方面多做一些研究,他要理解在这个设计方面他的背景,他的历史等等。通过使用正确研究的方式,向导师来展现出他们是有自学的能力,有自己研究的能力。博士项目一般是3-4年的时间,我希望我回答了你的问题,谢谢!
Naren Barfield
  主持人:Naren Barfield先生很详细地给我们介绍了皇家美术学院教育的结构,我们研究生教育确实应该学习他们皇家的经验,在研究生这一块可能还需要更多的课题,更多的研究的方向,让它形成一个比较系统研究体系。   提问3:老师您好!我想问一下三田村有纯老师一个问题,我想学漆艺的话,想报考东京大学学漆艺的话,我想问我在我们这一代,对传统手工艺这种继承和发展,是怎么把它这种手工艺继承和发展的。怎么在我们这一代,不让它这种传统手工艺流失。我想学习一点传统的一些手工艺之类的,让他更好的继承和发展。我想问一下老师,有没有很好的包括教学方面的引导或者是其他的构想?   三田村有纯:非常感谢!好的,我们虽然是来自不同的国家,但是对于传统文化产业我们还是有一些共同的认识,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传统产业。那么如何把这样的一个优秀的好的传统产业传给下一代是我们的责任,这样做是给大家一个可以看得到的,一个非常美好未来的一种方式。   比如说大家可以看到自己国家的染织、木器、陶器等等,通过它的传承和发扬,通过从事这样的传统产业,你也可以看到自己的未来,我们就是要给大家创造这样的一个环境。所以大家可能要做的话,就要抽出一段时间专门来做这个事情。而且要发挥大家所拥有非常丰富的感性,创造自己的梦想,实现自己的梦想,现在的市场全世界都是你的市场。   只要大家拥有了自己当地这些传统文化产业的工艺和材料等等,你不仅仅在中国在全球你都可以让人们用你的设计,用你的产品。现在就是这样的一个时代,那么大家是可以在这个时代实现自己这样梦想的,我们会全力支援你们。
三田村有纯
  提问4:在学习设计的时候,他们表现出哪些优势劣势?这是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就是,中国学生在你们国家学习完之后,他们还是会回到中国发展。他们在中国的企业里,包括企业老板还是带有中国传统思维,中国传统文化的行为方式或者思维方式,中国学生如何在这种又有西方和东方的差异化,把在你们西方学习的带到中国,在中国如何得到发展。这是两个问题,谢谢各位!   主持人:我觉得她这个问题提的很有意思,就是看我们中国的留学生在各个学校里边学习的情况,我们先请Naren Barfield教授回答,可能在皇美学习的中国留学生必须多一些。   Naren Barfield:那我觉得这个其实是学生都来自全球各地,你可以看到在视频当中是有很多的中国学生,可是我们其实有来自全球65个国家学生的。你不仅仅是从老师那里学习,更重要的是你要从你同学那里去学习,当你毕业之后你可能会从事工作,其实你的网络是从你在学校的时候就已经建立的。   那么这个网络它会伴随你一生,比如说有中国的学生来到我们的学院学习,他可以学设计、创新,他把这些理念都带到中国,当然我相信可能有一些想法对于中国企业家来说比较难接受,但是我们更关注是让学生去寻找解决方法,去解决一些问题,从而设计出更好的产品,这个是最重要的。所以我们很关注学生的独立思考性,并且让他们去解决我们在设计当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举一个例子,我们95%的毕业生他们很快在毕业之后马上就可以工作,他们之所以这么快找到工作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在创造性方面是非常棒的,而且他们可以很好的解决很多问题。
论坛现场
  主持人:因为我跟Halina Kosciukiewicz教授,我们也做过一个国际交流的课程,我们去年4月份也去了他们格但斯克艺术学校进行了交流,在她的工作室里面好像还没有见到中国的留学生,那就请您来讲讲。   Naren Barfield:对,的确是没有,我们现在还没有中国留学生在我们的工作室里,你说的没错。那么我想再补充一些,这个比较积极的答案就是,在波兰是有一个学生,他其实是已经在艺术学院毕业了,他是在家具设计当中做的非常非常好,他设计了非常多的,很棒的家具。他和很多的生产商也进行了合作,他是并且能很好和其他国外公司进行合作。所以我觉得大家不要太害怕,即便你在外国读书回到中国来也不要太害怕,也可以做出很棒的设计。   我和江教授也是合作了,我们之前是做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项目,这个项目也是有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中国,第二个阶段是在波兰。通过这个项目我们希望能够充分设计一个物件,因为我的学生他们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和中国的学生进行合作,他们会来到北京和中国的学生来进行共同设计。他们会去选择一些非常简单的物品,一些有意思的物品或者是材质,希望通过重新的设计给他们一个全新的形象,全新的外观。我觉得这样一个联合的项目非常的成功。更多的是采用天然的材质,然后去设计,在中国制作。中国的学生也来到了我们波兰的格但斯克,去了我们国立高等美术学院进行交流。所有重新设计过的产品,都是在我们美术学校进行了展示我认为很成功。
Halina Kosciukiewicz
  主持人:感谢Halina Kosciukiewicz教授!我想请丹麦的Peter William教授来讲一下,他们学校的中国留学生会是什么样的情况?   Peter William:谢谢大家!这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这个问题问的非常好。首先我可以想象出一个西方这样的院校,培养一个中国的设计师,然后他在西方接受教育,然后又回到中国到中国企业里面做设计,还要去与中国管理制度来进行这种协调,这确实是一个挑战。   但是我觉得还是应该要结果导向型,在任何一个企业,如果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年轻设计师,一个年轻的雇员。他应该能够给公司提供一些设计愿景方面的建议,如果你提出来这个愿景,你的眼光非常的独到,我想这个企业应该会很关注你这样的新员工的能力。也许你能够凭借自己这样的眼光,能够改变整个企业的文化,这是可能的。我认为中国只不过是80年代初才改革开放,也就这么几十年,我觉得中国在不断的变化,变化速度非常快,中国人他们对于一些新生事物接受的程度和速度,其实远高于西方的民众。   所以我觉得没有必要在这个方面过于悲观,我认为还是要相信自己,你有能力去改变你所创造这样一个新的商业产品,如果能够给公司带来盈利和利润,公司当然会很重视你,公司也没有任何理由不去接受你,你对公司就创造了价值。   我觉得你还是有能呈现出这样创新的结果,能说服你的雇主。比如说具有想象力的方案,或者是企业组织重新的审视。只要你最终的产品有价值,公司是会看到你价值的。当然你所接受的教育,很可能是西方某个院校的教育,这没有关系。
Peter William
  范迪安:这个话题很有意思,因为跨文化教育是今天一个新的潮流。应该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大量年轻的朋友到国际上各个国家去留学。一部分留在了国外,但是更多人回到了中国。回到中国是因为中国社会发展是特别有创造性的叫做创新型人才,而且国家现在通过各种政策鼓励留学人员回到祖国,来进行创新创业。应该说这方面的政策,特别是政策的环境、条件正在不断的优化。   一方面继续鼓励学生,包括青年的学者,譬如说大学的青年教师,不断的要到国际上去交流。因为中央美术学院在中国是属于国家教育部主管的,今年都有新的政策,要推动我们更多青年学者参加国际交流。另一个方面,也要扩大来华的留学生的教育,鼓励学校更多的开展留学生教育。   对于中央美术学院有两个新的任务:第一个,我们要不断把优秀的在校学生和联合课程、互换学分等等合作办学,合作教学,来推动国际化程度;第二个,许多从国外学回来的学有所成的既是回到中国企业产业的前沿,也有很多带来新的教育的经验。   所以我想刚才这个同学提的问题是非常有意思的,因为通过了跨文化的教育培养起来的人,怎么能够问他的本土能够做出贡献,这其实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我由此想到,20世纪以来我们很多画家,我们中央美术学院很多教授前辈,都是到欧洲学习油画、雕塑。50年代到前苏联去学习,这些艺术家从我们老院长徐悲鸿先生开始,后来回到中国都创造了重要的经典。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他们在知识、技术等方面,观念都学习了西方,但是他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中国的,这就画出了重要的作品,中间可能经过一点困难。   我听过一个故事,我们当年很多到俄罗斯留学的老师回到学校之后,他们有点画不来中国人了,因为在那里画的都是白种欧洲人的形象,油画表达起来很上手。但回到中国以后画不来完全黄皮肤色彩来,他们不得不到新疆去过度一下然后再回到北京,但是他们最终终于还是画到了,画好了黄皮肤的中国人。所以我想可能会有这样一个阶段,但是最终他要下决心解决艺术上、设计上的中国问题,他都能够做出成就。
论坛现场
  主持人:感谢范院长,他谈了很多精彩的问题。我想到了自己,范院长刚才说50年代有一批人去俄罗斯学习回来。那么在90年代初,中央美术学院刚刚开始建设计学院的时候,我们等于是在那个时候也是从国外留学回来了几个,目前在这个学校还是比较有独特见解的教授。   我个人的经验在国外学习的时候,当然要把国外很优良的东西学到。其实我的感觉,我自己个人体会就是在国外的时候,我是在日本留学了6年,我是在日本学习过程当中,反思到中国的东西,才会认识到中国有很多特别优秀的传统和技艺,包括很多非常智慧的东西。有时候你不去国外,你不会很好的认识自己国家。有好多留学生会有这样的体会,所以我谈谈我个人的经历,如果能给你们有什么参考。   我还有一个问题想请教三田村有纯老师,您那儿收过很多中国来的留学生,您谈谈在您教的这些留学生里面,有一些什么样的情况?给我们介绍一下。   三田村有纯:现在东京大学留学生来自于36个国家,有200多人。其中包括台湾在内的中国留学生大概有80人左右,我觉得首先一点是非常优秀的,他们不放弃。我认为有能力的人都会来这边挑战,我认为整体来讲都是非常优秀的。   我所担当的一些项目是把我所指导的学生派到国外去,每年派出300人留学生到国外去。东京艺术大学在2亿人口当中,只是唯一一个国立大学,有音乐、影像、艺术等这样的学校。在这里面又建了一个国际艺术院,我们已经正式成立了。是通过英文进行教学的,把日本的艺术用英文来进行艺术方面的教育。也希望在座的各位,日语可能有一些难,如果是英文可能大家都会懂英文,我想也希望大家能够挑战一下,今年的考试已经结束了非常遗憾。   东京艺术大学现在在日本大学当中,有6个学校当中指定的唯一的学校,在大的国立大学当中我们是其中之一,我们在国际化方面,我们也在付出努力。具体来说,哪些是国际化呢?这个的确也是今后很难解释的问题。比如说3、5年后,我们必须建立起一些平台,在3、5年当中。我们肩负的责任正像今天大家所谈论的那些课题之一,全球化的本质到底是什么?不光是用英语来授课,我觉得难道仅仅用英语讲课这就是国际化吗?我个人认为这只是解决方案之一,我绝不认为这就等同于国际化。   更重要的是什么呢?是每个学生进入我们这个大学,然后把自己很高的要求,自己很高的希望,怎么样通过硕士阶段或者是其他的博士课程阶段,把这段时间当中能够获得什么、抓住什么,然后在什么地方把这些运用出来,我们希望大家不管它在任何一个地方,只要它能活跃都是可以的,我们希望培养这样的人才。能够活跃在世界各地的设计师、艺术家,培养这些人是我们的宗旨。但是作为中心轴的部分,这是日本文化的原点,也就是日本人一直以来保护的传统,就是说人和自然的关系,维护大自然这样的一种思想,我也希望能够他们学到这样一些理念。   提问5:我问一下波兰的教授,有两个问题:1、她刚才提到几个关键词“艺术、技术”,第一个问题是如何在艺术学院里做技术教育?或者是如何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有这种技术性思维;2、我们每一个人,他有感性或者理性的一面,经常是以某一方面来判断,如何在我们教育过程之中,说培养我们的设计师要既感性又理性,还是说我们培养的人要侧重于某一方面。就这两个问题。谢谢!   主持人:高老师是负责城市设计学院产品设计这方面的主任,所以他对于教学这一块非常的想请教Halina Kosciukiewicz老师。   Halina Kosciukiewicz:是非常有意思,也是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很难回答。我强调了艺术在我的这样一个学校,或者是类似这样的学校。获得技术更容易一些,学生比如说你是技术方面的课程你听听课,你考个试,或者你参加一些讨论,你考个试也就通过了,我们有各种各样的教育活动。   但是设计师光懂点技术,他还不是一个称职的设计师,我认为设计师需要的,我们说是“第三种思维”,就是说一种洞察力或者说是一种直觉。那就意味着,你必须把自己的周围放满艺术品。   比如说我们有一个学院,比如说我们搞图像设计,我们做绘画的,我们做雕塑的。你必须是每天走在我们校园里,走到你工作室里面,一路上都有艺术,睁开双眼都是艺术,这样才能培养你的直觉和洞察力。   另外作为设计师你必须要有执行力,而且做起来必须非常的自然。我们过去比较努力,可能现在稍微少一点,就是对工作的时间的要求。你说学生你每天要花这么多的时间,比如说一周要达标多少小时,这个其实学生学的也很辛苦。   我们一般都是希望能够给学生特别是本科生更多的这些机会,在我学习的时候,我其实对于艺术也是有更深的了解,但是现在的学生跟我当时的学习情况是不太一样的,他们可能会有一天是专门来学艺术相关的内容。还有其他时间是需要学习别的内容的,当然我是在说设计的学生包括建筑设计的学生。   现在的学生他很容易就可以接触到,比如说绘画或者是雕塑这些机会,因为现在我们给他们很多这样的机会,这对于他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个结果并不是说,他们对于工程更了解,其实这样的话可以有一个非常好的平衡,我不知道我有回答你的问题,如果说你有其他的问题,待会儿我们可以再聊。   主持人:感谢Halina Kosciukiewicz老师!我去参观过他们学校的小的工作坊,其实他们学校并不大非常小做模型车间,设备是很全,非常拥挤。但是他们有很好的机制,能够让学生在制作方面完成他制作的一些训练。   波兰国家设计非常好,生活当中处处都有特别优雅、美的设计。包括上波兰的航空公司一上去,他所有的表达的安全方面的,都做的非常有设计感。包括他一张小的餐巾纸、餐盒都非常有意思,具有设计的特点。这也是其他航空公司我没有感受到的,就是他的设计是非常人性的设计。感谢Halina Kosciukiewicz教授!   Halina Kosciukiewicz:太感谢您说的波兰航空公司了,其实我自己之前都没有发现这一点。   主持人:这个国家在设计这方面是具有优良传统和血脉的。感谢在台上的四位嘉宾!我们本次论坛到此结束!   后续视频报道,敬请关注。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侵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3210542184@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