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行业新闻 > 行业聚焦

央美《居住+》联合课题展重磅来袭

来源:非常设计师网 阅读:(20915)评论:(11) 收藏:(0)
12月25日,中央美术学院《居住+》联合课题展正式开展,本展览展现了室内专业三年级在进入专业第一学期所完成的两个课题(旧建筑改造+居住空间室内设计)的联合教学成果。
  12月25日,中央美术学院《居住+》联合课题展正式开展,本展览展现了室内专业三年级在进入专业第一学期所完成的两个课题(旧建筑改造+居住空间室内设计)的联合教学成果。课题内容围绕“旧城更新”这一话题,选择四合院胡同一处具体的小尺度场地条件,进行从建筑到室内的整体设计,探讨当代社会环境下居住业态新的可能性,并回应旧城社区的诸多问题。
  从外及内,再由内及外   建筑是否可以作为一种媒介,在内部人的活动与外部场地的环境之间建立一种关联?内与外关系的互动将作为设计思考的起点。设计过程就是将场地中隐藏的文脉、肌理、习俗转化为可见的空间形式的过程,并通过内外空间的经营完成建筑、室内、景观的一体化。   从空间建构到场景营造
  抽象的居住空间如何转化成为动态的生活场景?通过发问、检验、分析、寻找结果。叙述场景片段,捕捉生活体验,以时间或人物行为或发生的事件为线索,讲述设计思维。最终用绘画的形式将人物、场所、事件以动态的方式展开。   从1:20模型到图纸
  模型不仅是表达建筑的方式,其自身也是一种微观层面上的建构。把1:20的材料模型作为训练接近“真实”的手段。选择、加工、制作、观察和摄影,都是感知空间氛围的直观途径。而制作过程中的问题包括空间、材料、结构必须去思考和解决,图纸则作为这些问题的答案。
——韩文强
  业态设定   房前屋后是传统胡同院落中关于人与人,人与街道的生活状态。随着北京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到来,胡同的居住者也在发生变化。过去熟识的街里街坊变成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外来者和原住民的混杂。   今天,房前屋后住的是“@他们”和“&他们”   “@他们”是旅客,是过客,是淘金客   “&他们”是主动或被动坚守的北京土著   “@他们”欣喜若狂的来到这里,试图寻找一个城市的记忆与传承,却发现,那个传说中的“北京人”,那些在胡同里悠哉的北京人,那个需要外地人呼吁保护的“老北京”,正在逐渐变成一个文化和旅游的符号,一个想象当中的存在。随着城市的更新,“&他们”的生存空间为外来者挤占,“&他们”无奈、愤怒、在慢慢消失。在“&他们”眼中,“@他们”是一个个外来者、入侵者、破坏者。   在这里,没有狂热的浪漫与想象,有的只是日复一日,房前屋后的家长里短,和对“@他们”的怀疑、对抗和冷漠。   对于当下这样一种胡同的生活状态,我们的最终目的在于经过对所在的周围区域的人文生活进行多维度的梳理与整合,使胡同所沉淀的生活状态与外来者所携带的文化多样性之间得到活化,消除对立,创造出理想的多元文化生活区。   居住是对城市的深度体验方式之一。居住之外,是否存在更多的方式感知城市?如何通过创造独特的居住体验,是“@他们”对于城市有更深刻的归属感?   无论是青年旅社、合租房、驻家旅店。在这里,我们试图在居住之外设定多种公共活动的可能性。房前屋后由传统的邻里关系变成来自不同世界的人相互交流的场所。   我们希望通过它创造一个外部世界与原生态居住环境的交流互动的机会以改善不同生活状态下的人际关系。让这个场所既是为“@他们”带来有趣的居住体验,也是一种把文化的多样性传递给“&他们”的媒介。
——杨宇
  本教学成果是韩文强与杨宇老师的建筑改造课程与我和杨宇老师的居住空间设计课程打通后形成的一个长课题。   室内设计专业学生在进入三年级专业之初应该更多的关注建筑本体的地域价值与内部空间的使用价值,我们这个打通课程就是希望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索。   在杨宇老师的精心策划下,两个课程坚守了一个相同的基地,每个同学在保持自己建筑设计方案的大前提下,细化室内功能的目的。   期望本次教学成果展为美院建筑学院精细化课程辅导起到一定的提升作用。
——崔冬晖
 
——线下课程报名,请咨询公众号:verydesigner——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侵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3210542184@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