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行业新闻 > 培训与活动

“聚落”视野下的搭建练习

来源:非常设计师网 阅读:(22248)评论:(11) 收藏:(0)
2015年5月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建造基础一”课程,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在教学楼里中改造“一立方米”空间,通过设计并亲手制作,完成对微环境的再造。
  老师点评   评图现场指导教师:刘文豹、韩文强、王威
 刘文豹老师
  刘文豹老师点评:    这个课题时间并不宽裕。尽管我们在课堂上也讨论过不少问题,但都不够深入,然而同学们能够通过动手搭建来实验或验证这些想法,最后取得成功,这非常好。 现在我们来讨论这些作品,我并不想以简单的优或劣来评价每组作品,而是希望引入一些话题。通过这些话题为媒介,我们来讨论或者批判,将会获得更多的启示。    聚落这个视角,虽然与搭建、材料、工艺本身相去甚远,但我认为它是人类空间营造活动的一种本质现象。我们曾经在课堂上讨论的很多想法,其实都可以纳入 “聚落营造”这一大的语境之下,尽管在课堂上我没有明确的提出聚落这个词。现在,我想为本组的建造作品做个小结,并试图突出“聚落”这一视角,给本组同学 们更多的启发。
  1、聚落选址:    营造“聚落”,第一件事就是选址,选择建造地点。选址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我们通常会认为选址主要基于很多被动的因素。但是在“聚落”视野下,居者往往会 主动的选择那些理想的生活环境,其实他的脑海中有着特定的空间观念。他的环境观、宇宙观,或者他对空间的朴素理解,深深的影响着他的行为。聚落选址其实就 是带着人居环境理想或者是愿景,去寻找适合自身生存的场所。因而,不同民族或文化背景的群体,他们在择地的时候,往往会体现出自己的空间观念。    这三个小组的作品,对环境最敏感的应该是《迭嶂》。它在位置选择、形体组合、光线控制等方面对周边环境的考虑都很深入。《1-10》这个作品,我理解, 它与现实的教学空间可能略有脱离,或者说它的环境意识可能抽象一点。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其实也是可以成立的,即可以将它视为一种“游牧”状态。因为它 的大箱子可以推到任意一个地方,并且根据实际需求将内部的装置随意拆卸、组合。它可以随时随地建构一个自己所需要的环境,这也是对环境的一种态度吧。《光 律》这个作品,我个人感觉在选择位置上其敏感程度稍微弱一点。也许,它的位置与电路插座有必然关系。在现场,该作品与环境的微妙联系并没有凸显出来,但它 提供的独特体验还是有的。   2、聚落的自相似性:   聚落是由个体构成的集群,每一个人、每一栋房屋、每一座院落…… 这些个体的集合就形成了聚落。不同的民族,个体与个体之间都有一定的相似性,聚落的房屋也一样,也是非常相似性的。我们对聚落建筑的理解,基本上以此为基 础。具体的每座房子可能会有差异,例如有的房子会大一点,而有的则会小一点,但是其总体形态是相似的。因此,我们认为自相似性是聚落建筑的一个特征。    从这个角度来看三组同学的作品。《光律》这个作品,圆形的“筒”是一个基本的要素,其截面形状完全一致,但是圆筒的长度却是随机变化。因此,我们在最终 作品中,看到了一种自相似性的共鸣。《迭嶂》这个作品,以平面板材拼合而成了三角形为原型,这个作品在自相似性方面,也比较鲜明。以三角形结构为母体,由 于它组合的方式不同,因此作品最终的形态也体现随机的特点。它即在重复,又有变异,也很有趣。《1-10》作品,它在自相似性方面表现不明显。它的各要素 的形态,略有点分散,尽管其内部组件还有一点自相似性的特征。箱体内部的有些组件,可以组合可以拆分,从聚落自相似性的角度来看,整体不够凝练。
  3、聚落的差异性:    聚落是一种个体的集合,同时也是差异性事物集体展现之舞台,可以说是差异性的互补吧。聚落是一种聚合的概念,除了上面所说的相似性的物体聚拢,也包含一 些异质事物并列展现的现象,比如住宅、寺庙、宗祠、寨门等等。生活本身就是丰富与多元的,因此聚落的空间构造也能体现出这一点。这三个作品多多少少都有一 些差异性集合的意思,但是在表达上都不是很主动,我想,以后可以在这方面可以继续挖掘。   4、聚落的生长性:   聚落 带给我们的另一个重要视角,可能是一种生长过程。聚落应该是一种生长、蔓延的状态。由于人口繁衍,聚落中房子会盖得越来越多;或者当资源枯竭、环境恶化, 村民就会陆续搬迁离开,聚落开始衰退。聚落是一个活的状态。我们对聚落的认识,可能只是在某一个时间点获得的印象,我们所体验到的,也只是某个时刻。这种 生长状态,将聚落定义成了活的有机体。   其实这个概念,在我们这三组作品当中都有所体现。在同学们与作品的互动过程当中,作品的面貌并 不是僵化的,它表现的是某一瞬间的状态。例如,《光律》会随着人步伐的不同,显示出不同的照明效果;《迭嶂》为同学提供了不同的活动基址,它的每个“角 落”可以自由增添“软件”,可以让同学们随意使用。《1-10》也是一样,它的弹性设计为自身提供了较为灵活的形态。作品在被使用的过程中,近似于一种生 长、蔓延的状态,这非常有趣。
  5、聚落的“风景再现”:    聚落本身是一种功能性的载体,因为人要在里面劳作、生活、游憩等等。同时,聚落自身或者聚落与周边整体环境一道构成了“风景”。聚落本质上是,原住民空 间想像力的物质投影。正是因为原住民的头脑中存在着特定的风景意向,他才会将现实的环境改造成自己理想的风景。因此,聚落其实是一个承载多重意义的平台, 除了功能性,它还成为自然中的风景。   这个“风景再现”的概念在《迭嶂》这组作品中体现得较为全面。该作品与廊桥、栏杆结合得很恰当。同时我们从周边看过去,它也不愧为一处景观。当然,《光律》这个作品,也有些风景的意味。   6、聚落得材料与建造:    材料与建造这一方面,是这次课题中同学们关注最少的,也是同学们的弱项。我们中小学的基础教育中,对于实际材料接触得不多,而且对实际动手操作也不是很 重视。由于课题时间紧,我们同学也未能在材料与建造方式上做出更深入的研究。我想,这是我们不足的地方,以后还可以多摸索。   从聚落的 视角来看,建造聚落的材料与聚落周围的环境是密切相关的。因为“聚落”是上千年人居活动逐渐沉淀下来的,因此聚落的建筑材料、建造工艺与聚落所处的大环境 其实融合成了一体。我们今天所处的环境,物质极大的丰富、交通也非常畅通,特别是网购给同学们提供了便利,因而同学们对材料的选择余地很大。但另一方面, 这也可能导致,我们选用的材料与本地环境,或者是现实生活联系不紧密。   从这六个角度,刘老师对同学们得作品进行了梳理和对比。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侵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3210542184@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